近日,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相互搀扶着走进北流法院,见到法官蓝伟华后,其中一位老人便扑通跪了下来。蓝伟华见状,赶紧把老人搀扶起来,说道,“老人家,您别激动,有话慢慢说!”老人告诉蓝伟华,今年已经84岁,老伴也有82岁,生育有3个儿子。“3个儿子平时工作都忙,很少回家,回家也只是给我们伙食费就又匆匆赶回去工作了。”
“都说法官是为民办事的,希望法官帮帮忙,让孩子能够经常回家陪我们聊聊天,给我们煮煮饭,伙食费什么的我们都不要。”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道出了两位八旬老人无尽的心酸和无奈。“聊聊天、煮煮饭”,如此平常和简单的亲情诉求竟然成为了两位老人的奢望和奢求而跪求法官帮忙。此情此景让人揪心更引人深思。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但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愈发突出和集中。一些子女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存在误区,认为赡养老人就是每个月给老人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于是,便出现了“平常日子鲜登门,逢年过节给点钱”的“中国式养老”。在笔者看来,“老人跪求陪伴”一事恰恰戳中了“中国式养老”的痛点。
其实,老年人需要的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慰藉。老年人最害怕的是空虚和孤独,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温暖。这就要求子女们能正视老年人的精神困惑,“常回家看看”,给老人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然而,打破“中国式养老”困局仅仅依靠子女们“常回家看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的氛围,给老年人精神上的温暖和安全感。同时,要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及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团体等社会力量的“合力”,解决老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齐头并进。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无价宝”,更是一个国家的“无价宝”。他们把毕生的智慧和汗水都贡献给了子女和社会,理应得到子女的关怀和社会的关爱。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一位老人都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