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负担加重,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接近四分之一。
1、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
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2、人口老龄化有多严重
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百分之21,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达到百分之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很多老房子里根本没有年轻人的身影,全部都是老人。人口老龄化这个沉重的问题真的没有办法逆转,我们用了不到二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年的进程,人口老龄意味着干活的人少了,我们享受不到人口红利了。尽管提倡二胎,可是现在依然生育率下滑。这个是不可逆转的问题。
3、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社会负担加重,社会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退休费用和各种补贴费用将大幅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费用将大幅增长;由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人口老龄化的考验。
4、老龄化面临“缺钱少看护”难题,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完善
养老照护问题已成为专家的普遍共识,《国际社会保障动态》2018年橙皮书报告聚焦的主题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仲芳就表示,“当下,随着公民生育年龄间隔逐渐拉长,势必会出现上一代需要照顾而下一代仍处于工作中的状况,因此,高龄老年人的照护问题之后将会非常尖锐。”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尤其重要,这包括了筹资制度、护理服务供给制度两个重要板块。“尤其要理解,高龄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应注重‘保障’而不是‘保险’,这涵盖了对筹资保险、护理福利和护理救治等领域的深入理解。”例如“长护险”制度在我国与2006年-2016年就实施了长护险试点,发现一是长护险与医保之间的界限定位较为模糊,且尚未形成独立险种,二是筹资困难,护理服务费攀升与较为稳定长护险费率有矛盾等问题。
5、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变化,老龄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空巢老人 增加以及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两代户成为主体,传 统家庭养老已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 益淡化,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获得子女 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下降;在精神慰藉方面更为缺乏,还有一些虐待 老人和侵权、占据房产、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老人身心健康带来 较大冲击,一些孤独老人因无人照料导致早亡等现象应引起社会关注,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应向 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
老龄化,我们如何面对一个不可逆转的银发浪潮,我们如何应对?
老龄委的《报告》建议,在203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到来以前,在全国城乡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
在"未富先老"和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的背景下,人口加速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正在由家庭问题转变成为社会问题。能否化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直接取决于相关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从国际上看,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并共同分担老年保障的责任,已经成为老年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应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即在政府的引导下,将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结合起来,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制度安排,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保障经济压力与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的安全网络之中。”
老龄事业不仅滞后于经济发展,而且滞后于其他社会事业;老龄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老龄事业发展缺少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他认为,制定出全局性、战略性、导向性和前瞻性的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十一五"老龄事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不仅为确保构建新时期不同利益群体协调机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