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切换]
自选智能匹配养老院
提交
大连养老网荐读:最近这么多人离开了,冬天真是老人的“夺命坎”?
浏览量:1682
时间:2020-12-29
作者:大连养老网

有不少大家熟悉的文学艺术家离开了人世。

9月15日,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享年88岁;

9月21日,相声名家刘文步去世,享年83岁;

9月28日,相声名家师胜杰去世,享年66岁;

9月28日,相声名家张文霞去世,享年81岁;

10月12日,表演艺术家吕启凤去世,享年87岁;

10月14日,相声名家吴兆南去世,享年94岁;

10月2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周长芸去世,享年80岁;

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去世,享年94岁。

生老病死是世间常态,但他们的离去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伤感。虽然他们的离去跟季节的关系不是很大,有的是患癌,有的是本身多年患有严重心血管病,但从一些数据来看,除去那些不可预测的突发疾病,冬季,对于老人来说,真的是一道“坎”。

四季更替,今年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民间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老人要是能扛过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过一年。”数据证明:冬天离开的老人最多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

国外也有类似现象。英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曾公布一组居民冬季死亡人数数据: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冬季死亡人数比其他季节多4.4万,其中7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3.6万,老人成为冬季死亡高发人群。不仅离开的老人比其他季节多,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也偏高。以心梗为例:

1月过后,心梗发病率会缓慢下降;3月立春时,发病率已明显低于秋冬季节。随气温回暖,心梗发病率进一步降低,至夏季迎来全年最低谷。不过临床资料显示,近10年来,夏季心梗的发病人数较过去有所增加。9月份以后,天气转凉,进入深秋。此时人群心梗的发病率虽然没有冬季高,但随温度降低,诱发急性冠脉事件的风险也会呈现出升高趋势。心梗发病率在12月再次达到高峰。

为什么“老人难过冬”?“老人难过冬”主要是指由于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下降,抵抗力较弱,气温的骤降以及冷风的侵袭很容易导致原有疾病加重。

低温加重心脑血管病

很多老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而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同时也增加了脑溢血和心梗发作的机会。此外,寒冷时人的活动量减少,脑、心肌、内脏血液灌流也减少,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防范手册:

1.老年人冬季要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休息,同时注意血压、血糖的变化。

2.密切监测血压,常备急救药物。

3.高血压病人不可随意停服降压药,否则可能出现血压反跳。

4.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寒冷干燥损伤呼吸系统

冬季由普通感冒发烧引发严重的呼吸系统问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不注意保暖而引起的。老年人肺部的抗寒能力差,容易感冒咳嗽,一旦吹风就容易着凉。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较差,意识到该增减衣服时已经晚了。

防范手册:

1.家里放盆清水,使室内空气保持一定的湿度,因为空气干燥会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2.老年人冬季应加强重点部位的保暖,出门时戴帽子围巾,加穿一件背心或马甲。

3.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开窗通风。

骨折导致多种并发症

老年人一般都患有骨质疏松症,是骨折的高发人群。尤其在冬季,天气寒冷,人的肢体比较僵硬,关节灵活性差,肌肉弹性减少,容易跌倒,不少老年人跌倒多发于凌晨起夜、洗澡和进行户外活动时。老年人一旦骨折,容易导致原有疾病加重,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防范手册:

1.出现骨质疏松,日常活动中需多加谨慎,适当补钙。

2.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运动习惯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避免运动损伤。

3.老年人应有“慢三拍”的心态,不要操之过急,平时起身、走路也勿用力过猛,可适当歇一歇。

4.冬天穿防滑的鞋子,家中尽量少放置小块的踩脚垫、地毯等障碍物,保证厕所、淋浴间地面干爽,晚上入睡后家里最好开盏小灯。

饮食习惯诱发消化道疾病

冬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部分有消化道疾病的老年人极易病情发作,特别是消化道出血,通常发病急、出血量大,甚至有的伴有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一些中老年人盲目遵从各式各样的进补理念,是不可取的。冬天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并不少见,除不良饮食习惯诱发之外,还与药物有关。

防范手册:

1.切忌暴饮暴食和不规律进食,不要吃太肥甘厚腻或带有刺激性的食物。

2.吃火锅时不要一味涮牛羊肉,还要适量吃些馒头、面条等面食,可对肠胃起到保护作用。

3.常喝温水,吃温热的食物。胃寒病人可多喝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都有健胃、暖胃的功效,可用于调理胃寒的病症。

5个平安过冬锦囊

01

保暖护好头和脚:增强抵抗力

老人过冬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重点护好身体的两头——头和脚。戴好帽子,穿双暖和的鞋子,正如一根扁担挑两头。冬季,人体的热量主要是从头部散失。据测试,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散热量的30%;气温4℃时占60%;零下15℃时占75%。

俗话说“寒从脚下生”,脚部受凉后会使全身血液循环减缓,身体代谢变慢,导致抗病能力下降。

02

洗澡先洗脚:防心脑急剧缺血

气温低时,温热的洗澡水突然从头而至,身体会“措手不及”,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大量血液集中在皮肤表面,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头晕、胸闷甚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会随之找上门来。洗澡前先用热水冲冲脚,待脚部暖和后再慢慢往身上淋水,让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03

热身后再出门:预防跌倒、骨折

老年人在寒冷天出去活动时,先在家里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做做热身活动,等肌肉热起来,不再僵硬了再出门。

04

打肺炎疫苗:预防呼吸道疾病

冬季老年人抵抗细菌的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建议到医院预防保健科或是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以便安全过冬。

05

吃的药别乱停:防止病情波动

很多慢病常常会受到季节的影响,比如高血压,气温下降时,血压就容易升上去。老人在冬季一定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找医生调整药物。但不可随意停服,否则很可能出现病情波动,甚至出现危急重症。

愿大家都平平安安的,顺利度过即将过去的冬天!

微信号复制成功

微信号: tingting614516

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粘贴号码-搜索

知道了